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Version
首页>>新闻信息>>学院新闻>>正文
学院新闻
【扬帆新港,公管前行】“科创月”系列活动之一: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应急管理前沿论坛”成功举行
来源: 时间:2020-09-08 点击:[]


202095日,红宝石网站hbs依托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成立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之后,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国家疾控中心及省内相关部门从事应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专家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了“应急管理前沿论坛”。论坛于95日下午和96日上午召开,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教授出席论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正威教授,副主任周忠良教授、郭雪松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省内高校代表及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

                           

                  

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丁辉研究员以“新兴技术风险与社会治理”为展开主题报告。他提出了新兴技术社会风险治理的7条建议:一是建立应对突发、跨界性的威胁的风险治理结构;二是增强韧性的新兴风险管理;三是专家可以融入任何新兴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四是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五是政府在支持新兴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媒体和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六是社会各界应该有效地参与到新兴技术风险社会治理中;七是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童星教授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的焦点。应急管理也不例外,关键议题之一就是关于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研究,即如何将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效能的提升,确保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高小平研究员就创新常态与应急结合的治理制度提出了七项新型综合方法:一是深化机构改革; 二是健全政府应急职责体系,增加关于在应急状态下的特殊职责;三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将“党政问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化;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使政府职能、运行、服务实现制度性协同创新;五是改进行政管理流程——按照“风险流”改进和优化行政决策流程、信息传递发布流程和执行反馈流程;六是发挥常态制度转化优势;七是加强顶层规划管理。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表示,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风险的博弈史、发展史与抗争史,如何认识与应对风险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话题。沙勇忠教授认为人类抗风险能力建构的基本逻辑就是在技术、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三个维度中认识风险,并构建抗风险能力。以人类抗风险能力的建构应当是以人为目的创新发展,即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创新、兼顾正义与效率的制度创新、和谐互助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开峰教授认为新冠疫情防控与治理是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验,超越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家治理问题。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如何迈向更富有韧性的阶段,是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吴群红教授认为,人认识媒体,形成和塑造了无处不在的全媒体场域,在这个场域,各种观点、价值、利益、文化冲突表达找到了高效、便捷的渠道,观点越是极化,越容易找到市场,新媒体环境深度影响我们思想行为。她在总结与反思美国在新冠疫情防空中的风险沟通与决策的基础上指出,科学知识的传递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充满政治、利益、价值冲突的人中。陕西省气象局罗慧副局长展示了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我省的气象灾害分布情况,以及陕西省气象局的工作动态与改革创新。她提出,我们能做的,就是切实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例如建立国省市县四级综合快速的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气象风险普查、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研究员梳理了近百年来世界防控体制与防控技术的由来与发展,尤其是总结了自2003年非典以来世界及我国疫情防控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他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尚未为大规模突发疫情做好准备,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和资源有待加强,我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任重而道远。

95日的主旨发言后,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朱正威教授、张思峰教授、高建民教授进行了总结与点评。朱正威教授表示专家们的报告启发了我们如何做好一项研究,一项好的研究就是能用理论来说明白事实。张思峰教授认为一项好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与事实,更需要从事实中概括特征、梳理规律。高建民教授认为,应急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边界、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方式。96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晓林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彭宗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郅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魏玖长教授、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张桂蓉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瑞昌教授、我院郭雪松教授等做了主题报告。


彭宗超教授和王郅强教授聚焦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就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发言。彭宗超教授展示了清华大学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方案与目标,探讨了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他指出,应急管理部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与专业化进入新阶段。同时,目前我国重特大事件频发暴露出我国公共部门应急管理实践能力的短板与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这从客观上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郅强教授认为应急管理实践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结构性需求,应急管理实践下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导向是交叉性与应用性。他提出,应当构建培训、培养“双擎”驱动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高校、党校、市场“三驾马车”并进的应急管理人才供给系统,打造顶层设计下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新格局。王郅强教授表示,未来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将以综合性应急管理大学的形式展现,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理想路径是成为交叉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徐晓林教授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社会治理防控共治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数据共享机制与策略、社会治理协同指挥平台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与智能化背景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魏玖长教授探讨了社会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他认为,危机情景会通过影响公众的危机信息处理逻辑及危机信息扩散与风险感知演化过程,进而影响公众的风险应对行为决策。张桂蓉教授聚焦校园安全,她表示,在云山雾绕的信息场域中,“高敏感+高愤怒”校园安全信息往往引发危机事件,“后真相”时代的校园危机管理愈加重要。张桂蓉教授指出,当前关于“后真相”时代的校园危机管理研究存在对主体庞杂的忽视、对学校组织及成员能力欠缺的忽视、校园危机信息治理方案的缺失三个问题。李瑞昌教授讨论了方案导向的非常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他通过对比常规公共事务解决的路线,提出了非常规公共事务解决的路线。他认为,科学难题可用科学手段或社会手段来解决,社会难题也可用科学手段或社会手段来解决,在非常规公共事务治理中,不在于最终目标怎么达成,而在于手头有什么可以直接用的方案。郭雪松教授讨论了韧性治理,他表示,面对复合型灾害,传统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已无法有效应对,需要探索灾害治理新路径。他提出,灾害治理新路径必须要重新探讨复合型灾害的新特征,回应复合型灾害的理论与实践,引入“韧性”概念,推动从应急管理、风险管理最终发展成为韧性治理。





上一条:公管学院领导带队看望慰问2020级军训新生

下一条:【扬帆新港,公管前行】“科创月”系列活动之一:红宝石网站hbs举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关闭

版权所有:红宝石网站hbs - 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   设计与制作:红宝石网站hbs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