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Version
首页>>新闻信息>>学院新闻>>正文
学院新闻
第三届“公共治理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暨博士生工作坊圆满举办
来源: 时间:2021-07-14 点击:[]

 

2021年7月11日, 在红宝石网站hbs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及学院研究生会协办下,红宝石网站hbs社会科学处与公共政策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公共治理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暨博士生工作坊在红宝石网站hbs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本届博士生工作坊聚焦“公共治理的中国场景”主题,收到来自不同高校180余篇学术论文的投稿,最终27篇论文入选本届论坛,依据不同研究方向,分5个分论坛同步进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参与了研究汇报,多名公共管理专业的知名学者以及知名期刊的主编进行点评。

工作坊(一)由学院王文华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的潘杰教授、武汉大学的王培刚教授、《江南大学学报》编辑闫卫平进行点评。清华大学博士生甘甜作了题为《“双重身份”与政策执行波动:基于Y街道“村改居”社区的案例分析》的报告,从政策稳定性和城乡身份转换的角度诠释了“村改居”这一政策的现状、优势与问题。浙江大学博士生蒋卓余的报告题目为《雇佣双方议价能力的测量与比较——兼论劳动保护制度的多元调整》,基于当下劳动保护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在劳资双方议价能力不同情况下劳保制度的相应变化。红宝石网站hbs博士生曹丹作了《医药分开与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基于目标收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报告,针对当前医药改革制度与相关人群收入的矛盾问题,创新性地关注了医药改革背景下的供需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强着眼于农村低保公示制度,针对当前扶贫政策的参与问题提出了十分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形成了题为《政策透明与贫困群体的公共参与水平及路径研究——基于农村低保公示制度的实证分析》的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胡乃元根据实证探索,关注当前河长制改革的优点和问题,提交了题为《河长制背景下村域河流治理的多中心格局何以形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的研究报告。潘杰、王培刚、闫卫平3位专家就以上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点评讨论,在科研中回应了中国问题,提炼中国实践。

在学院吕书鹏副教授主持下,工作坊(二)同步进行。浙江大学博士生方珂的报告题目是《监管偏向、低保瞄准与自由裁量权:低保“宁漏勿错”现象的原因和治理》,重点关注低保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几个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李春生的论文《国家治理的清晰化与清晰化的国家治理——对“国家-社会”关系的信息诠释》,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了国家治理的社会层面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范静惠的报告《政策执行模式转换及其逻辑:一个拓展的“模糊-冲突"框架——以豫西地区Q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过程为对象》则从易地扶贫的实际案例出发,研究了政策落地模式的一些常见问题与背后的推动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刘文璋也就扶贫展开了自己的报告,他的《讲政治:中国企业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超经济理性》则从企业角度出发,论证了企业扶贫的非经济行为合理性具有中国特色。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陈晓绚关注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其论文《中国省级PBB政策的驱动扩散与现实》从经济预算的角度阐述了一定的相关公共政策现象与逻辑。红宝石网站hbs博士生窦兮言的《政策学习与容错纠错政策发展——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落脚于政策文本的语言上,研究了部分政策语言对政策落实的影响。同学们根据自身论文分别作了精彩的论述,并由中央党校教授何哲、南开大学教授吴晓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王倩3名专家作出了中肯的点评,对同学们跨学科研究的实证方法表示了肯定。

工作坊(三)由《求实》刘云华主编主持,暨南大学教授颜昌武、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我院副教授李清宏等专家参与,并对各位同学的报告予以点评。复旦大学博士生张兰的报告《社区中的自主治理:利益冲突与政治吸纳——以上海市P区Q居委会为例》依然从实证实例出发,研究当下的政策治理热点——社区自治。南开大学博士生谢依云立足政策文字,其论文《创建示范:中央部门改善城市治理的新路径——基于激励视角的政策文本分析》研究了在政策文本创新的情况下城市治理的新风尚。清华大学博士生凌争关注基层地方的政府问题,总结了一系列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报告题为《权力、科层结构与人格化:地方政府重构困境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孙超群采用前沿学术角度,关注“烙印群体”这一新社会群体概念,其报告《过度的羞耻与渐变的对抗: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其风险》从政策接受的角度论证了一些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刘超的报告《科技特派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和模式探索——基于我国四个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亦从实例出发,观察了科技特派行动在我国基层治理上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任子毅的报告《隐性区划建构: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的探索》则关注跨区域治理这一新兴概念,从当前大湾区的建设、治理现状入手,研究了“隐性区划建构”的相关构想。在同学们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后,专家们给予了直指关键,具有启发性的评论指导,表示实证研究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方法,关注实证实例有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深入探讨。

工作坊(四)在学院胡春萍副教授的主持下顺利进行,武汉大学博士生梁健的报告题为《压力、弹性与主动:农村公共服务共同体公共性何以产生》,从根源逻辑上探讨了农村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复旦大学博士生唐曼基于城乡二元和中外二元,在报告《双重体系互动下的政策创新与扩散:关于中国经验的一项议题》中论述了自己关于中国经验推广的一些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程伟从女性视角出发,瞩目女性治理特点,作了题为《基层女性一把手领导与政府治理绩效:基于女性主义的探究》的报告。同济大学博士生吕俊延深入关注现实的社区改造问题,在理论基础上加以拓展,其题为《空间生产如何助推社区生活共同体生成:以S市G社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杨琳的报告《社会组织何以“撬活”社区社会资本——基于议题复杂性与社群组织力的类型学研究》就社群社会资本这一话题展开了精彩论述。南开大学教授尚虎平、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华强、《学海》杂志编辑王婷等3名专家给出独到的点评建议。专家们认为,新颖的审视角度和现实的问题结合,非常有助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与革新,这是当前公共治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

工作坊(五)由学院何晓晨助理教授主持。此间,同学们依次进行了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陈子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差序协同:一个区域治理的中国模式》,概括了一个在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治理理念。武汉大学博士生李雪松从基层执法问题出发,继而研究了政策试点的问题与现状,作了题为《中国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何以发生:政策试点结构试验情境的应用》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怡欢关注的是民族边疆治理问题,其报告《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一系列的现实现状,提出了一定的现代化治理建议。四川大学博士生支广东则关注协商治理在不同情状下的不同效果,其报告题目为《压力型回应、治理锦标赛与学习型组织:协商治理在消解邻避抗争中的扩散逻辑》。红宝石网站hbs博士生张润强落脚点在国际上,从中外的不同现状和角度上分析了社会组织变动的情况,并作了题为《世界大变局下社会组织的再结社: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的相关报告。同学们表述过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雷叙川、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欢明、同济大学副教授郭磊等3名专家进行了点评,评述人对于博士生精彩的汇报给予了肯定和指导。王欢明教授建议同学们,先从事物探讨开始,再去寻求理论的突破。

红宝石网站hbs执行院长周忠良教授在第三届“公共治理的中国场景”博士生工作坊闭幕式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届博士生工作坊是我校公管学院举办的第三次工作坊,人数逐年增多,规模逐年增大,质量逐年提升。参与汇报的研究论文突出了中国特色,坚持了中国立场,发出了中国声音,解决了中国问题;同时也关注了国际公共管理研究前沿,积极探索重大国际问题,为提升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提供理论贡献。最后,周忠良执行院长表示未来将持续与各学院保持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对参会专家与博士生同学的到来表达诚挚的感谢。

   工作坊持续时间虽然短暂,但充分交流了各自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有效地启迪了与会人员的智慧;广大博士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各位专家学者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点评为论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告诉我们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道路;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既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也是探讨公共治理的具体的“中国场景”。本届工作坊从科学视角讲出了“中国故事”,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入手,为推动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对接以及探索“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话语—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发展路径提供了研究思路,对于推进公共管理学科更好的与“中国场景”相融合具有一定意义。



上一条:公管学院举办2021年公共管理夏令营活动

下一条:公管学院举办第三届“公共治理的中国场景”高端论坛

关闭

版权所有:红宝石网站hbs - 红宝石官方网站hbs123   设计与制作:红宝石网站hbs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